持之以恒的艺术

这个夏天,每周六都会骑自行车。沿着湖边骑两三个小时。骑车的感觉很自由,虽然速度没有驾驶汽车那么快,但也不用太费心神关注路况,只需一路前行,从风中穿过,随心所欲地想着心事。

每次,我会随机地去一些之前没有去过的路线。上周在湖滨道上路过一个超级市场,正好骑了两个小时,饥肠辘辘,便去里面的色拉吧(Salad Bar)吃个便餐。在超市里的餐桌边坐下后,看见一个中年白人大叔抱着吉他坐在用餐区的前方,准备为超市里的顾客们表演。地上的音响设备也都一应俱全,比普通的街边艺人显得专业不少。他拿着麦克风说道,这虽然是个长周末,来的人不多,朋友们也都去度假了,但我还是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几首歌。他的吉他弹唱很好听,我没想到在一个普普通通的超级市场里吃一盘色拉还可以享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现场音乐。

今天,我骑了另一个路线,却又回到了这个超级市场。当我在同一个座位坐下时,看到餐桌前前方再次摆满了音响设备。而不同的是,麦克风后面这回坐了三个大叔,坐在中间的正是上周我遇见的那位。他们原来是一个乐队,两把吉他,一把低音提琴。这次三人一起演奏,时而独唱,时而合唱,声音饱满了许多,闭上眼甚至以为自己在听一张现场版的CD。音乐,和其他的艺术一样,是可以带来感动的。好音乐可以唤醒我的记忆,让我沉没在思绪里。他们这个组合应该是每周都会来这里例行演出,几位大叔也像是组团多年的老乐手了。周围的人们仅仅是过来买些食物,但仍然为停下脚步,在每一首歌结束的时候为这个乐队鼓掌。虽然这里不是音乐厅,不是高档餐厅,但给人们带来的感动和灵感却一点儿没有减少。如果可以每一周的同一个时间,去激励、感染一批又一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会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如果说,一次完美的表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像这样持之以恒的艺术则是一副完整的时间画卷,记录了历史的动感,不变之中的万变。

生活在这个数字科技时代的我们,总是想尝试新鲜的事情,想要更新换代。那些两三年一换的大屏手机,废旧的电脑里,十年前的人人网和各种论坛里,存着我们每天点点滴滴的数据,早已不见了踪影,像是从生命中抹去了一样。很多互联网上的应用,看似一直都会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但说停就停了。年轻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尝试新的热门的app,却把回忆散落在各处,留下了不少空白,不少浮躁,到头来还不如一本放洗印相片的相册来得珍贵。就连我的这个博客,最初以为是一个可以一直把自己的想法和摄影记录下来的地方,可以不依赖于社交平台的一个独立的空间,而如今回首再看,上次更新是三年前,再上次已经是六年前了。登录到后台界面,已经无法升级到最新的WordPress了。这些年,苹果的Aperture退役了,Flickr日渐式微,在高中时期得心应手的工作流程已经不再适用了。这里仿佛是一座年久失修的房子,虽然扫除了蛛网灰尘,但结构却摇摇欲坠。

艺术有时候像是一个旁观者,比如摄影家的一个个镜头里,作家的一行行文字中,去观察记录了别人日复一日的生活。在每日看似重复的积累中,经过很多代人,慢慢变成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世界各地迥然不同的文化却都是来自我们百万年前相同的祖先。艺术和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演变,成就了今天五彩缤纷的文化世界。持之以恒的艺术不代表它是一成不变的,而正是在日复一日传承的过程中,它可以演化出不同的活力与生机。这种演化和数码科技的更新换代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漫长的、连贯的、历经几代人的、是反应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而后者则是匆忙浮躁的、有断层的、转瞬即逝的、是创造社会变化的一团烟火。比如我们每天放在口袋里的手机,究竟是人类本身需要一个像手机一样的工具,还是手机的出现创造了这个需求呢?

我是一个喜欢去世界各地旅游、感受不同文化的人,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当我看到的越多,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却越少了。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过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旁观者,每个地方的文化也不会因为我这名过客而多一分或者少一分。环游世界的旅行家所自豪的只是去过很多地方的这个事实。换句话说,大多数游客没有创造出新的文化,只是收集了别人的成品。就像是一个去过很多场音乐会的观众一样,他们配合了艺术的宣传,但没有创造出艺术,如果今晚在观众席上坐的不是那名观众而是另外一个人,这场音乐会也会同样精彩。

旅游不在于对别的文化艺术的猎奇,而在于通过外界的启发去更好地定义属于自己的艺术。这个社会日复一日地运转,其实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共同创造着这个社会上的艺术。在我向往的生活中,每天走进实验室,从构思到设计实验到实现,不断的思考和对最初想法的雕琢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而最终写成的论文和开源的代码便是一件件艺术品。一篇篇文章看似重复,却能从细节反映出时代的发展。站在讲台前,年复一年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一件持之以恒的艺术,通过演讲去感化听众,让他们得到启发,从而去创造新的知识。

愿我们做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持之以恒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