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国际化时代的逆朔

要把网站大整一番的情绪一直在酝酿着。在看到草间弥生的主页之后,更觉得这件事不能再拖。

早上起来,突然去搜索一个关键词:Multilingual。因为,这个互联网终究会是国际化的访问。如果草间的主页全是日文的话,我可能都不会尝试Google翻译,直接选上关闭选项卡。

搜索结果:很简单,安装一个别人已经全部为您准备好的插件,你的网站就出现了一个可爱的下拉菜单:显示语言。此举很快受到成效:由一个主题论坛转链的中东ip访问到了我的博客,直接点选English。很可惜的是至今没有两篇是英文的日志(有几篇还没被标出来),有点对不起这第一位试用Localization的用户了。不过今后我要是想给中文日志加一篇英文翻译只是多抓几小时的脑袋而已了。

中国人从二十一世纪就对国际化的东西崇敬有加,外语热潮便是最好的例证:一个人要是除了英语还多会个几种语言的话,那就是炫耀的资本。可能也就是这个原因,让我,当是一个小学生,对能进外国语学校多学几门外语报满了憧憬。在一个泛国际化时代,现实是人们并不需要学习任何语言以获取相关的资料。就在刚才,我仅仅用了二十分钟搜索加配置,就成功完成了本地化。苹果公司的电脑乃至一系列的电子设备均支持几十种语言,开机便任你挑选。翻译不再是高层领导可以享用的服务,登录上Google翻译,所有看不懂的网站、文字全部被转换成你的理解方式。讽刺的是,仍然有一些人喜欢post一些小语种状态、心情,殊不知我若是想知道你说了什么只需要点两下鼠标。当然,语言人才永远有需求,可是很抱歉,这种标榜已经被这个泛国际化时代所抛弃。

或许仅仅是十年、二十年前,我们觉得国际化是一个多么富有前瞻性的词汇,洋人是一个多么新奇的事物,现在有来一个“泛国际化”,让人似乎前所未闻。泛国际化只是国际化的过度扩张,不能称之为“后国际化”,因为国际化本身仍然在升温。以前我们眼中的国际化只是敞开一扇门看世界,现在我们则是以一个自己的身份充分混合在世界大熔炉中。

饮食是泛国际化的一个缩影。多年前还是小孩的我们,肯定会幻想自己去教老外怎么用筷子,怎么去吃他们见也没见到过的山珍海味,领略自以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我们不了解别的文化,甚至不知道日本人、韩国人,乃至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都用筷子。现在,很有可能我们已经失去实现这个梦想的机会了,外国人不需要踏入中国的土地就可以品尝中国东西南北的风味,他们握筷的姿势甚至比我们一些80、90一代还要准确。外国人也不需要在我们面前大发对吃狗肉的不满,这只是一种应该得到相互尊重的饮食文化。

可是仍然,在一个泛国际化时代出现的并不仅仅是文化上的理解,更是文化上的同化。每年,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从大陆、台湾、韩国、印度这些亚洲国家到北美、大洋洲乃至欧洲留学。留学的根本目的却非常模糊。这种现象可能在台湾或者香港已经十分显著:如果随便拿起一份简历,基本上很难找到没有国外的信息。英国、美国俨然摇身一变从”帝国主义“化身成文化殖民。西方人的文化就真的那么有价值吗?

很多人想出来一个新名词,叫作国际化视野,说是在中国面向世界与世界关注中国之间建立一个桥梁,甚至变得很有前瞻性。问题是,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新热潮而蜂拥而至的时候,时机就变得微妙起来。如果你是一名留学生,看见同一架飞机上除了你之外,还有几十上百个和你面孔、身份一模一样的留学生时,你所感到的只有绝望,好比你看世博想以看过沙特馆来标榜自己,却发现有几万人和你一样排在一条几千米的队伍上的感受。电视新闻里也毫不掩盖这种疯狂的出国趋势,那些沿海大城市的家长们似乎都不谋而合地将还在读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送进国际学校,一个小女孩这样对着镜头说:”我以后要读哈佛。“她可能并不知道哈佛在哪个城市,但是在社会的肤浅宣传下,哈佛在她的心目中就是好的代名词。泛国际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各阶层的意识觉醒,这种跟风性的同时也打破了中产阶级的精英主义梦想。

对于大资本主义而言,泛国际化更成为了他们的独享。当年轻的金融界白领依旧把今天伦敦明天纽约,坐在商务舱里写日志作为具有小资情调的世界梦想时,大亨们根本不屑于乘坐那些顶尖服务的航空公司班机满世界奔波。如果愿意,他们可以在世界各地预定到刚刚发售的限量版奢侈品,他们也可以选择乘坐他们的私人飞机去迪拜或者马尔代夫,在他们的私人沿海别墅度过一个假期。但他们能立足于泛国际化时代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这些表象。那些世界五百强企业们,除去国有垄断企业,无不例外地施行国际化战略经营。没有任何一个精明的商人会做亏本生意,国际化联合经营对于他们来说必然是利益最大化的结合。国际企业在中国落户,看中的只可能是两个:中国的市场空缺,和超廉价的成本和劳动力。发展到如今,市场已几乎被完全瓜分,但廉价成本和劳动力的现状没有改变。中国在这一场资本博弈中终究是被利用,这也很明了地解释了为什么外资企业大举进驻中国,而中国人熟知的中国品牌却很难打开国际市场。这种过分利用将很快导致结果:中国将过分依赖于充当世界工厂角色,一旦国际金融环境有什么风吹浪动,不健全的制造体系可能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社会一天天进步,当年的郑和、马可波罗肯定想像不到今天国际之间交流往来的效率。可是,今天的这一切好像是一碗炒的过热的米饭,我们却又开始不知不觉地怀念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