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St. George School 的大门,夜晚的凉风吹来雨后的清新、潮湿的空气。但真让我确认这一点的是路灯下光亮的路面。短短两个小时,世界竟已改变,真是“润物细无声”。可是,我却又感到一分不惊讶在其中,或是,我以无力去感受其中的惊讶。我只是简单地认为,下过雨,也不错,路面、草地,干净、细腻,很简单,很天真。
今天的介绍会是由耶鲁的一名招生办主任作演讲,笼统地概括了这所“传说中的”学校的各个方面。客观地说,她强调了耶鲁的特色、出众之处,也有意淡化了其他的方面。煽动性的语言很容易将听众带向一个充满希望的申请人视角上,我,也不例外。
一个月前,我想要批判美国大学的招生,甚至准备将它当作自己的自我陈述提交。我觉得美国大学的招生程序,比中国的高考要难熬百倍,比中国的高考更加对人性作彻底的否定。中国高考,几门考试的分数而已,整整一年的时间可以复习。而美国的程序,已经被开发成一条扭曲、变态的公式:接近满分×(平时成绩+Toefl+SAT Reasoning+SAT Subjects+APs)+至少三位数的(volunteer hours+work experiences)+leadership+athletic skills+contest。如果说中国高考是片面的,那只能说是片面地将学生的知识等量化,而美国的教育,则要把一个人的方方面面都打造成一模一样的“标准”美国大学生。那些把美国大学作为一大人生目标的人们,在我眼里就是“每个人都曾是学生会的主席”,“SAT都考了2400“,”每个人都是个游泳救生员“”每个人都把大学课程学了“。美国,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
我还想在信中写,虽然我知道自己不在那个万能公式的定义域中,但我只是想试一试。我想知道,自己曾经跟着别人走的,人云亦云的理解是不是正确,我想知道,是不是你们真的需要很多学生会主席,很多能言善辩的雄辩家,或者是做完市面上所有SAT题目的忍者?我终究是要试一下。
而今天晚上,当这个我日日夜夜想要批判的的恶魔形象就站在我眼前的时候,发表着充满激情的演讲的时候,我又犹豫了。这个口口声声宣称着全面评估,人人平等,分数不占很大成分,看中学生特色的招生办主任,又究竟是不是在戴着假面度过她的”忽悠“全球之旅?它又似乎不像是罪大恶极的魔鬼,而是广纳贤才的姿态。
或许,错误的真的不是美国的大学,而是在背后传念胜经的人们。自以为被录取后就已经把这套系统玩转了,便大肆宣扬。随后,旁人又从这些消息中悟出一二,再次传念给周围对美国抱着憧憬的人们。模糊的招生逻辑就这一样一步步被众人绝对化了。”你要想进美国大学必须要有leadership!”有做了300小时进哥伦比亚的,也有做500小时进斯坦福的”、”AP虽说不要求,但考一考机会大很多“。我被这么多流言蛮语消磨去了斗志和方向,却还不知道真正的招生是什么样!
也是在今天晚上,我对那美丽的大学生活丧失了原有的信念。我,必须anticipate人生。活着的日子再也没有可能比五六岁的小孩更幸福了。小学的时候,我们幻想着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很酷,然而现在,仅仅是一年后的大学申请,就将我压得喘不过气来。大学四年的时间,同学之间竞争又比高中更激烈,还要找工作、考研究生。我似乎已经看到前方的黑暗。
”美国大学“这四个字,像烤得通红的铁块,在我心中渐渐黯淡下去。
我完完全全的同意你的观点。
不知道是被误导了还是怎么的。
我总觉得这样下去美国人收走的都是那些闪闪发光 Personality都一模一样的elite。
如果你写这个话题当个人陈述 我100%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