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Science老师说下这是我们最后一节新课的时候,饱经风霜的心中还是有些触动。学期结束的日子是掩人耳目的六月,却在一张张黑板上记录课程安排的倒数悄然发现,在五月底已基本画上了句号。
我没有后悔在星期四的晚上,打乱自己本有的作业计划,抱着想从中学习点什么的心态,去看学校的Senior音乐会。我每次Senior音乐会都一定会去,因为它代表着这个学校Music Department 最高的实力。而昨晚,当我拿到节目单时,音乐会的名字却不是以往的Senior Concert。
它叫Grad Concert。
当我们神经质地望着日期倒数发呆、在复习Provincial Exam以及Final Exam的时候,这个学校的一部分人,12年级,正在珍惜着在学校的最后一堂堂课、一张张天天熟悉的面容、一次次看似轻松的交谈。或者,并不全是。
Concert在固有的Jazz Choir、Senior Jazz Band和Senior Wind Ensemble的节目上,增加了Grads的演出。对于这些音乐天赋出众的毕业生们,也是最后一次机会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
随着Jazz Choir的甜美歌声的响起,音乐会开始了。唱得几首歌都很感动人,歌词在音乐的配饰下,更能把其中的情感表现出来。
接下来是Grads们表演,大家各显身手。爵士、歌剧、古典、说唱,还有自己作曲,才华演绎得淋漓尽致。
N同学与我们一起上ELC课,作为学校Senior Wind Ensemble和Senior Jazz Band的次中音萨克斯手,也站在这个舞台上。算上来,因为修课的原因,他在这个学校多呆了一年,与他当年一个年级的同学已经在大学了。好像原来有篇日志提到过,他准备去UBC读生物还是医学。他对这个很有兴趣。此外,让我很敬佩的是,他的萨克斯风吹得相当之好。第一次看见他演奏也是在一次Senior Night,他在Jazz Band表演时即兴独奏时的富有磁性的音色,变幻莫测、跳跃的旋律,是其他Jazz Band里的萨克斯手无法比拟的。从此我就十分佩服这个肩膀宽硕、说话风趣、普通话有着东北口音的深圳人。
他昨晚在Grads表演时,独奏了Kenny G的一首高音萨克斯风曲目《回家》。与所有参与表演的学生们不同,当伴奏响起的时候,舞台上仍然没有他的身影。就在独奏应该开始的那一刻,我们突然听到从观众边入口传来的清丽、高亢的旋律。N绕着观众的座位走了整整一圈才走上舞台,台阶并没有分散他吹奏的注意力。他的音色纯美、在Solo部分的音阶流畅自如,完全有大师的演奏风范。吹完之后,他拿起麦克风,一时语塞,冒了一句东北口音的“怎么说涅”,逗得台下的中国观众笑声一片。然后他还是“Turn back to English”,感谢了很多人对他的帮助,感慨了在这所学校几年的学习生活。赢得满堂的喝彩,他的父母也激动地站了起来,为他鼓掌。我想,此时此刻的他们,一定为儿子十分骄傲吧。
E则是另外一个我并不认识的同学。他是一个钢琴手。我第一次看Senior Concert时,就被他弹奏钢琴时潇洒的姿态所吸引。他经常被邀请给Jazz Choir当钢琴伴奏。而今天的Grads演出,很多同学的演唱、演奏也是在他伴奏下完成的。基本上很多谱都是他第一次看到,却弹得从容不迫,有些甚至没有翻页的帮助。足以说明他的钢琴功底。
他的曲目是一首他自己作曲的钢琴曲。虽然左手部分略显单调,静静听上去,却也很有专业的水准。相对于把肖邦、德彪西弹得行云流水的同学,我更敬佩那些自己作曲的Music Majors,这抒发了自己的一种感受,更是对自己音乐天赋的诠释。他演奏完说了这么一番话,“今晚,大概是我在这所学校唯一的一次机会能够独自表演,而以往的演出,无一例外地都是为别人伴奏。”他说的话丝毫没有被夸张,Concert Band是不需要钢琴的,而听过爵士乐队演出的应该都知道,钢琴的声音实在太轻了,只有全乐队静下来才能听见钢琴独奏,钢琴只有和Bass一样弹一些和弦。更多的情况也是为Jazz Choir或者其他曲目伴奏。
他是那天晚上上台次数最多的毕业生。全场都为这个钢琴王子赞叹。在之后的Jazz Band演出结束后,他被授予了Jazz Band这年度的最佳成员奖。但我又突然感觉,奖杯的闪耀却是终究不能盖过离去的黯淡的,奖杯终究是在他离去时的手中垂下了脑袋。
相比于Concert Band,我更喜欢Jazz Band的风格。团结、喜气,而Concert Band却显得有些冷漠。Jazz Band演奏时,互相微笑对视,摇头晃脑,无不显示出一种长久的默契。每次Jazz Band的成员们都会自己准备一首曲目作为在音乐会上给老师的Special Gift,这个Gift不需要指挥,在上低音萨克斯风雄厚的音色中开始了,靠得全是同学之间的默契配合。每个成员在音乐会上都有即兴独奏的机会,在原曲目旋律的基础上作自己的自由发挥,而不像Concert Band的那样死板。这说着说着,我又不忍想到我自己,与这些高水准的音乐团体无缘的事实。或许我只能是台下的观众。
在这些舞台灯光照射下的闪光点们背后,却又是怎样平常、空洞的生活。每个人都不同,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爱好,也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可却在某个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从浅层次看,这些赞叹不已的演奏少得了每周几次的排练吗?少得了一次次不断重复、对细节孜孜不倦的调整吗?那位钢琴王子,很有可能四五岁就在家长的带领下开始学琴生涯。少得了每天枯燥反复的练习么?
这些虽是一方面,可我要表达的却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不是像家长们在看过Concert后向自己子女传播的教科书式的内容。从相似的角度看去,每个人都是一个饱满的个体。N的生活并不就是萨克斯风,E的人生也不只是钢琴,他们也不是每天都如此多的掌声包围。就像明星们一样,他们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被他们的音乐、电影所取代,他们更不是活在电影里的人,他们也是一个个饱满的个体。我每天放学回家时都会有一些感受,感受这一天又是这样过去的,有早上的昏沉与匆忙,之于中午的攀谈,又之于下午课上一大堆课堂练习与打不起精神。N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一起上课,一起做老师堂堂课布置下来的练习,一起开玩笑。生活被很多事情和目标包围得喘不过气的同时,越显苍白空洞。我们在这同一所学校,花去大学20岁前的那些日子。这又是怎样的一段岁月。
我和D说,我从没有如此预见地看着、过着每一天。从没有,从幼儿园痴痴地趴在阳台上喝果珍的下午,小学天天由校车连接起的记忆,再到初中天天闷在一间教室却谁也不认识的日子,我总是在经过后才知道珍惜,在过去后再回首审视。可是现在,我想象到了我毕业的那天,我会突然觉得,抱怨天天奋斗的日子走向了尽头,心像是被抽空一样得不知所措。到那时,我重新走过学校的每一片砖瓦,这所学校,平时无所感触的东西,却也在离去的时候擦出一些情感来。到那时,我会看见天天相处的朋友们,我会舍不得。却又在年后释缓。
闪光灯下、我们眼中,绚丽得不真实的、值得我们用心珍惜的人们,透过那层薄薄的彩纸,我们似乎又能看见他们的双重。平日无感觉的学校变成了“陪伴我一天天”的感慨,平日苍白得令人诅咒的反复变成了“一个个值得回忆的瞬间”。
我仿佛就在现在看到了那一天。
更恰当地说,我仿佛亲身感受到了我们灯光下的Grads的想法。
我们感动、我们纪念却不是因为每天的积累,却是瞬间的击打。
前几天,我和K走去学校参加Year End Concert。忽然听到我们身后二三十米远处的叫喊。K说,“谁在叫我?”,我凭听觉指给他说是远处那辆红色轿车传来的。又传来一声:“It’s Mr. T.”我突然反应到那是我们这个学年体育实习老师的名字,当时身后的叫喊也应该是说的我。K说:”这是谁?我不认识。“我一时语塞,同时也忘了朝远处答应一声。
我感到愧疚,对于自己的老师如此失礼,可是想起那段他实习的时候,我大概属于最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了。内疚不已,却又再次看到了双重。
English课上老师Ms. A说,可能暑假以后,我再次在Hallway上看到你们时,会叫错你们的名字,把双胞胎搞混,甚至只能满脸笑容说一句”How is it going?“
今天的体育课,看见Gym里面正在准备一个名为”Night in the Oasis“的毕业晚会。体育馆被一堆堆装饰物、道具堆满,完全被打扮成了主题公园。在一所中学里如此大规模的排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毕业生们个个洋溢着笑容,精心将自己打扮得与众不同。想必都十分重视这人生里最重要的一份回忆。
可以想象,今晚,灯光炫彩华丽,毕业生们穿着最美丽的服装,和朋友们穿过这些童话式房屋道具,侃着往事、未来、人生。
殊不知,华丽的背后,透着看得到我们的双重,照出这是怎样蹉跎的一段岁月,怎样空洞的我们。
不知道如果真的到你毕业了你又会写出点什么文字出来……
喜欢这篇……
毕业……你没经历过…?
这个感觉真的很难形容。昨天听了CONCERT之后,就很崇拜COLE,然后就在想自己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坚持过一件事情然后又想把这些延续到我弟的身上,如果我不能做这么个万人迷,至少可以做他的姐姐吧……
其实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会失落的么……
如果在中国明年我也就毕业了,只是一个成绩马马虎虎考上不知道什么大学的学生。总有一些人要离开的感觉很不好……
PS:我们其实唱的超级烂……你还夸……
虽然不是(少女)我喜欢的情调,但是有一种行文有一种完整感和纵深感,感觉很舒服……关于你的纪录内容我不知道怎么评论比较好 也许没有经历过的确是感受不到的。……